传承优良家风家训(五)——朱德家训
发布日期:2021-06-29 11:25:19 来源: 点击次数:0
在中国的传统中,家庭中往往传承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立业的一些教诲,这些祖训,往往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。朱德得到了祖训的教育和引导,又根据时代需求,对这些祖训进行了传承、创新和发展。
《朱子家训》的引导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“居身务其质朴,教子要有义方。”朱德故居和朱德父母故居中的这两个楹联,语出朱柏庐的《朱子家训》,是朱家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依循,植根深厚,含义精深,意在劝家人要以“修身”“齐家”为宗旨,勤俭持家,安分守己。
朱德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、勤俭的佃农家庭,受朱氏家族代代相传的《朱子家训》的影响很深。朱家祖先都是憨厚、勤劳、朴实的农民,朱德的祖父“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,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,不耕田就会害病,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”(《朱德选集》,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,第 110页。);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,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。日子虽然贫寒,但全家和和顺顺,尊老爱幼,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。朱德的父母都是“赋性和厚,为人忠耿,侍亲孝,持家勤”的一代人,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。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,由于地主的残酷剥削,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,但仍然过着吃不饱、穿不暖的生活。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《朱子家训》的引导,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,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、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。
朱德的“五心”家规 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,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,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,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,忠于职守要有公心。 朱德的家风是:“立德树人、勤俭持家。”家规有三条:“一、不许使用他的小汽车;二、不许以他的名义去办事,特别是亲友相求;三、不许讲究吃、喝、住、玩,不许追求享乐主义。”这条家规教育子女不能搞特殊化,体现了他对家人子女的高标准严要求。他常说:“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,这是十分要不得的。”他这样要求,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保持一颗平常心,不要有优越感,踏踏实实做人,认认真真做事,这些都可以从他给友人和妻子的信中看出。
朱德写给友人的信
朱德,开国元勋,十大元帅之首。一个堂堂的总司令竟然没钱,还写信给好友,直言要“借钱不还”,我们看看这信里到底是怎么写的。
与龄老弟:
我们抗战数月,颇有兴趣。日寇占领我们许多地方,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。昨邓辉林、许明扬、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,已到我处,谈及家乡好友,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,甚以为快。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,亦破产时代之常事,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。惟家中有两位母亲,生我养我的均在,均已八十,尚康健。但因年荒,今岁乏食,恐不能度过此年,又不能告贷。我十数年实无一钱,即将来亦如是。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,速寄家中朱理书收。此款我亦不能还你,请作捐助吧。望你做到复我。
——朱德给戴与龄的信(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)【节选】
与龄老弟名叫戴与龄,比朱德小两岁,两人是“发小”。信中说到的两位母亲,指的是生母钟氏和养母刘氏。朱德写这封信是1937年的11月,四川老家正逢大旱,八十多岁的生母和养母,吃喝都成了问题,在这忠孝难以两全的时候,也只能写信给好兄弟戴与龄求助了。
朱德曾在旧军队任职,那时候他一年能拿到两千大洋,相当于现在的年薪40万。但投身革命十多年以后,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他,却穷的连赡养母亲的钱都没有。据说当时也不算富裕的戴与龄收到这封信后,二话没说给他的两个母亲寄去了两百元中币,差不多是现在的四万块钱。朱德当时为什么就穷到了这个地步呢?我们在他与前妻陈玉珍的信中,也许能找到答案。
朱德《给陈玉珍的信》
玉珍①:
九月十二日的信于九月廿七号在前线作战区收到,知道你十年的苦况,如同一目。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,我对革命尽责,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,望你谅之。我的母亲②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,川北的母亲③现在还在否,川北家中情况如何?望调查告知。庄弟④及理书、尚书、宝书、许明扬⑤等,现在还生存否,做什么事,在何处?统望调查告知,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,决不要误此光阴。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,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。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,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,快愉非常。因此,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。昨廿四五两日,我们的八路军参加上打了几个小胜仗,夺得大炮一门,弹两千多发,战车七十四辆,打死敌人千多个,俘二百多,得军用品很多⑥,全线士气为之一壮。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,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。平南⑦飞陕尚未见面,是否来山西还不知道。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,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。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,任何闲散人来,公家及我均难招待。革命办法非此不可。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,我从不过问。手此致复。并问亲友均好。
注:
① 玉珍:即陈玉珍,四川南溪人,朱德的第二个妻子。
② 指朱德的养母刘氏,1888年朱德过继给伯父朱世连、伯母刘氏为子。
③ 指朱德的生母钟氏。
④ 庄弟:即朱代庄,朱德的弟弟。
⑤ 理书:即朱理书,朱德的侄子。尚书:即朱尚书,朱德侄子,养子。宝书:即朱宝书,又名朱琦,朱德的儿子。许明扬:朱德的外甥。
⑥ 此处指的是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战斗。1937年9月25日,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侵略军,共歼灭日军精锐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,缴获大量的军需物资,是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个大胜仗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心士气。
⑦ 平南:即陈平南,陈玉珍的弟弟。
⑧ 信写于1937年9月27日。
解 读
这是朱德给前妻陈玉珍的信。朱德是我党我国主要领导人,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。他青年时代就抛子别母,参加革命,数十年金戈铁马,南征北战,使他难以过问和关注家庭之事。信中即表达了这种遗憾之情。其实朱德是一个很注重感情的人。他在那篇著名的《回忆我的母亲》一文中说:“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。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,这个哀痛是无法弥补的……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?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,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——中国共产党,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。”可见他是将家庭亲情之爱升华于对整个民族和人民的爱。这正是此信中“我对革命尽责,对家庭感情较薄”的最好注脚。
朱德写此信时,正是八路军一一五师获得平型关大捷胜利之时,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陈玉珍,并阐述了我军为人民服务之宗旨,因此这个军队是为那些“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”聚集之地。作为当时我军最高领导人之一,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,“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”照顾,由此而反映出朱德同志严于律己、廉洁奉公、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。这封家书,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光辉人格的真实写照。
来源:青山区图书馆
上一篇: 党史百年天天读|6月29日
下一篇: 党史百年天天读|6月3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