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专题教育

传承优良家风家训(一)——毛氏家训

发布日期:2021-06-21 09:30:46 来源: 点击次数:0

史料考证,韶山毛氏公元1341年从始祖毛太华公发脉,至今(2013年)已发展到24代,毛泽东属于第20代。一本《韶山毛氏家训家戒》,在这里世代相传。凡看到过毛氏家族《家训》的人,就会感到:毛氏家族是一个教养极其严格且文化底蕴很深的家族。而且,这个家族里的“家训”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一定意义上,把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家文化,渗透规范着每一个族中人的行为之中。它规范了韶山毛家人的理想、伦理、道德、行为及人生追求等。

也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精华,才从某一侧面上影响和造就了伟人——毛泽东。毛泽东,从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讲究孝道、讲究人情的习惯。

韶山毛氏家训十则

一.培植心田

一生吃着不尽,只是半点心田。摸摸此处实无愆,到处有人称羡。不看欺瞒等辈,将来堕海沉渊。吃斋念佛也徒然,心好便膺帝眷。

二.品行端正

从来人有三品,持身端正为良。弄文侮法有何长,但见天良尽丧。居心无少邪曲,行事没些乖张。光明俊伟子孙冒,莫作神蛇伎俩。

三.孝养父母

终身报答不尽,惟尔父母之恩。亲意欣欣子色温,便见一家孝顺。鸟雏尚知报本,人子应含逮存。

四.友爱兄弟

兄弟分形连气,天生羽翼是也。只因娶妇便参差,弄出许多古怪。酒饭结交异性,无端骨肉喧哗,莫为些小竟分家,百忍千秋佳话。

五.和睦乡邻

风俗何以见古?总在和族睦邻。三家五户要相亲,缓急大家帮衬。是非与他拆散,结好不啻朱陈。莫恃豪富就欺贫,有事常相问讯。

六.教训子孙

子孙何为贤知,父兄教训有方。朴归陇亩秀归痒,不许闲游放荡。雕琢方成美器,姑息未为慈祥。教子须知窦十郎,舔犊养成无状。

七.矜怜孤寡

天下穷民有四,孤寡最宜周全。儿雏母苦最堪怜,况复加之贫贱。寒则予以旧絮,饥则授之余粮。积些阴德福无边,劝你行些方便。

八.婚姻随宜

儿子前生之债,也宜随分还他。一时逞兴务繁华,曾见繁华品谢。韩侯方歌百两,齐姜始咏六珈。大家从俭莫从奢,彼此永称姻娅。

九.奋志芸窗

坐我明窗讲习,几曾挥汗荷锄。驱蚊呵练志不休,诵读不分昼夜。任他数伏数九,我只索典披图。桂花不上懒人头,刻苦便居人右。

十.勤劳本业

天下有本有末,还须务本为高。百般做作尽糠糟,纵有便宜休讨。有田且勤乐业,一艺亦是自豪。栉风沐雨莫乱劳,安用许多技巧。


毛氏家族《百字铭训》

(见毛氏三修族谱卷六)

孝悌家庭顺,清忠国祚昌。

礼恭交四海,仁义振三纲。

富贵由勤俭,贫穷守本良。

言行防错过,恩德应酬偿。

正大传耕读,公平作贾商。

烟花休入局,赌博莫从场。

族党当亲睦,冤仇要解忘。

奸谋身后报,苛刻眼前光。

王法警心畏,阴功用力禳。

一生惟谨慎,百世有馨香。

毛泽东家风

毛泽东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,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。

  鼓励子女学习进步

  对家属严格要求 不搞特权

 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,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,关心他人;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,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,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,关爱他人,慷慨解囊,解危救困。

  ——鼓励子女脚踏实地,博览群书,学人之长,克己之短,立志成才。1941年毛泽东写给毛岸英、毛岸青的信

1

岸英、岸青二儿:

很早以前,接到岸英的长信,岸青的信,岸英寄来的照片本,单张相片,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,我都未复,很对你们不起,知你们悬念。

你们长进了,很喜欢的。岸英文理通顺,字也写得不坏,有进取的志气,是很好的。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,趁着年纪尚轻,多向自然科学学习,少谈些政治。政治是要谈的,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,社会科学辅之。将来可倒置过来,以社会科学为主,自然科学为辅。总之注意科学,只有科学是真学问,将来用处无穷。人家恭维你抬举你,这有一样好处,就是鼓励你上进;但有一样坏处,就是易长自满之气,得意忘形,有不知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的危险。你们有你们的前程,或好或坏,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,我不想来干涉你们,我的意见,只当作建议,有你们自己考虑决定。总之我喜欢你们,望你们更好。

岸英要我写诗,我一点诗兴也没有,因此写不出。关于寄书,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,听说没有收到,真是可惜。现在酌检一点寄上,大批的待后。

我的身体今年差些,自己不满意自己,读书也少,因为繁忙。你们情形如何?甚以为念。

毛泽东

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

1

他还要求岸英持之以恒地学习,不要图虚荣。1947年10月8日,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:“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,只要有热情,有恒心,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,总是会有进步的。” ② 他对李讷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和重视,并多次给予鼓励和指导。1959年12月30日,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:“要读浅近书,由浅入深,慢慢积累。大部头书少读一点,十年八年渐渐多读,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。”③ 1963年1月15日,他还鼓励李讷:“大有起色,大有壮志雄心,大有自我批评,大有痛苦、伤心,都是极好的。你从此站立起来了。因此我极为念你,为你祝贺。读浅,不急,合群,开朗,多与同学们多谈,交心,学人之长,克己之短,大有可为。”④ 毛泽东对李讷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十分高兴,并要求她读书要树雄心壮志,要循序渐进,团结同学,虚心向人学习。此外,对毛岸英的遗孀刘松林、毛岸青夫人邵华同样鼓励学习进步,立志奔前程,为社会做一番事业。毛泽东不仅督促儿女刻苦读书,而且自己积极带头,树立榜样。一生中仅《资治通鉴》就读了十七遍,七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学英语,直到逝世前夕还在看《容斋随笔》、《古文观止》等古典文学名著。

1

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,但是严格要求,从不为子女谋职位,搞特权。建国初,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,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。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,而应当到农村、工厂、部队去锻炼。对李讷、毛远新(毛泽东的侄子)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也坚决不同意。可见,毛泽东坚持党性原则,不谋私利,堪称爱子有方。

1

——尊敬他人,礼貌待人。

毛泽东重视子女的为人风范,严格要求尊敬他人,礼貌待人。1960年,毛岸青在大连接受治疗后,毛泽东亲自嘱咐毛岸青:“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,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,一定要表示谢意,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,很尽力的。此信给他们看一看,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。” 要求亲自转达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。

关心亲属,不失原则,不搞特殊
  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构成了干部家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对于封建社会那种“一人得势,鸡犬升天”的裙带关系,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,而且严格要求亲属遵纪守法,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平等相待,慷慨救济,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。
  ——慷慨解囊,资助亲属。

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,毛泽东于1960年4月25日请杨开智转去二百元表示祝贺。得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,他又于1962年11月15日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。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,丧母未葬,又患脚疾未愈,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日即寄去三百元,用于丧葬和治病。陈玉英曾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做过保姆。1930年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,在狱中备受折磨。解放后,毛泽东得知她已在长沙工作,十分高兴,并写信给予关怀,表示“你如果有困难,可告诉我,设法给你一些帮助。”他的女儿孙燕考取初中后,毛泽东也寄去三百元,并表示“以后还可寄一些。不要忧虑。” {12}毛泽东的稿费如今已是不在少数,不仅他本人生前没有据为名下,而且他的子女亲属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过继承要求。


——勤俭节约持家,不沾国家便宜,不失原则,不搞特权谋职位。

1949年10月9日,毛泽连在长沙治病,因疗效不佳打算到北京诊治,毛泽东嘱咐:“均不要来京,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,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。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,强调反对浪费,故不要来京,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。”{13}1953年,毛泽东少年同学邹普勋、早在安源一同搞工人运动的谭熙春、毛泽东叔祖父毛锡臣提出一同到北京看毛泽东,为不给政府添麻烦,俭省节约,他表示:“由你们三人结伴同行,自己出路费,路上买车票等事亦由自己经理。到京住一个月即回家。如果你们同意,即可照这样办。”

一方面,毛泽东严格要求亲属遵守政府法规,另一方面,他还坚持原则,不搞特权,不为亲属谋私利,拒绝不合理要求。1949年10月9日,杨开智计划去北京见毛泽东,并解决工作问题。他表示:“杨开智等不要来京,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,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。”

一切按常规办理,听从当地政府安排,不要有任何奢望。毛泽东的表兄文南松提出为文运昌安排工作,毛泽东表示:“不宜由我推荐,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,取得信任,便有机会参加工作。”还有他的姑母毛春秀,也曾提出请毛泽东为其儿子安排工作,他同样拒绝:“我不能办,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。”


来源:青山区图书馆


上一篇: 【学党史讲红色故事】:《彭真:城市规划考虑长远》

下一篇: 党史百年天天读|6月21日